使用说明:点击“全屏”可放大地图窗口;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;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;地图左上角“+”可放大“-”可缩小;“上下左右箭头”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;点击“三维图/二维图/卫星图”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、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。
历史沿革
“十一五”期间,沙洋将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,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着力将沙洋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,在打造发展平台上实现新的突破,增创沙洋对外开放新优势;将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为县域主导产业,使我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,增创沙洋产业发展新优势;着力振兴水运,畅达陆路,构建现代区域物流集散中心,重塑水陆交通优势,再现昔日“小汉口”繁华景象,增创沙洋区位竞争新优势;着力打造楚文化与生态休闲“两位一体”的特色旅游业格局,将沙洋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生态旅游风景区,增创沙洋后续发展新优势,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。2010年沙洋县抓住引江济汉等项目机遇,该县推进现代物流业、现代工业园、现代宜居城市、现代循环农业“四大百亿工程”;建设装饰建材、农机农资、棉花仓储等六大市场。
行政区划
沙洋县辖五里铺、十里铺、纪山、拾回桥、后港、毛李、官垱、李市、马良、高阳、沈集、曾集、沙洋等13个镇,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,250个村,2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,全县总人口65万人,其中沙洋监狱管理局3.77万人。全县总面积,耕地面积6.23万公顷。县城规划区面积19.96平方公里,建成区面积12.6平方公里。
发展规划
坚持“高起点规划、高品位建设、高标准管理、高质量服务”的原则,建设沙洋经济开发区,吸引县内外更多企业落户,最大限度地发挥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和集聚效应。依托后港、马良、李市等镇和207国道、荆潜公路、汉宜公路等交通干线,着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工业群,使之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。坚持以城镇为依托,按照“满足社会需求,增强吸纳就业能力,促进产业融合发展,提升城市综合功能”的思路,大力发展第三产业,不断提高三产业在经济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。
自然环境
沙洋县位于汉江之滨,江汉平原西北腹地。地处东经111°51′至112°42″,北纬30°23′至55′之间,与江陵、天门、潜江、当阳、钟祥、掇刀等县、市、区接壤,西北距荆门市区60公里,东南至武汉208公里,处襄樊、荆州、武汉、宜昌之中心地带。境内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斜地带,坡度 10°-15°。
学校
沙洋县实验小学、沙洋师范高等专科附属小学
沙洋县实验初中、后港中学、五里高中、农场一中、农场二中、沙洋中学等
社会发展
该县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,确保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%,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7%以上。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,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。增加城乡文化体育设施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‰以内,人口性别比例保持在正常水平。价格水平基本稳定。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。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。县乡公路、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,城乡交通面貌大为改观。目前,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525元,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.92亿元;就业、再就业成效明显;养老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;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社会治安、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。
风土人情
沙洋县现有土家族、回族、满族、苗族、壮族、彝族、蒙古族、白族、侗族、布衣、瑶族等11个少数民族。少数民族总人口4909人,占全县总人口的0.78%,其中,200人以上的镇4个,100人以上镇4个。沙洋的少数民族呈大分散、小聚居的分布格局。回族主要聚居在沙洋城区,土家族分布在13个镇,其它少数民族分布在部分乡镇。
历史事件
①都统殉国 南宋咸淳十年(公元 1274 年),元朝大举灭宋,元兵围攻新城,守将都统边居谊宁死不降,亲自在城头督战,终因寡不敌众,城被元兵攻破,边居谊拔剑自刎,守城三千壮士全部阵亡。
②招讨筑堤 1911 年 10 月,辛亥革命爆发,湖北军政府安襄郧荆招讨使、沙洋人季雨霖率部从武昌出发,溯汉江北伐,横扫江汉平原和鄂西北各州府负隅顽抗的清王朝残余势力,并将行辕设在沙洋城区。在西征和剿匪的同时,季雨霖看到沙洋大堤因年久失修,连续发生溃口,上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,于是筹款 37 万串,修复了三筑三溃的汉江大堤。沙洋人民为纪念季雨霖的功绩,称这段堤为“季公堤”。
③沙洋汉江堤溃 1935 年,狂风暴雨,汉水猛涨,沙洋堤段决口七处,灾区万余人死于水患。
④沙洋“五七”干校 1969 年春,为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“五七”指示,全国人大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最高人民法院、公安部、财政部、农林部等中央国家机关和湖北省直有关单位从各地来到沙洋,以沙洋镇和沙洋农场管理局为轴心,先后建起 27 所“五七”干校,一万多机关干部及家属来到这里接受劳动锻炼,三年后干校陆续解散。
⑤郭店楚简出土 1993 年 10 月,在纪山镇郭店村一座战国楚墓里发掘出土了一批楚国竹简,计 800 余枚,其中有字简700余枚,书写文字总数16000个,是我国一次性出土数量最多、保存最好、内容最丰的一批楚简,这批竹简为《老子》等先秦时期的 16 部道家和儒家典籍,距今2300余年,其中,《太一生水》、《六德》、《语丛》等13部佚书是我们从未见到的先秦典籍,其发现与研究,还原了先秦典籍的本来面目,为我国提供了有关先秦学术思想的宝贵资料。郭店楚简的出土,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,先后在美国达慕思大学、中国武汉、北京等地召开大型学术会议和小型研讨会近百次,出版专著30余部。
⑥中国第一古尸 1994 年 4 月在纪山郭家岗一号古墓发掘出一具比马王堆、纪南城西汉古尸还要悠远三百多年,距今长达 2400 年且保存完好的战国女尸,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具湿尸,被称为“中国第一湿尸”,目前,这具古尸的发现,已经在考古学、历史学、医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,因此,有关文物鉴定部门将这具古尸鉴定为“稀世国宝”
沙洋名人
文化名人
刘泽友,男,生于1955年11月4日,学历大专,职称馆员,中共党员。1975年元月参加工作,1975年至1988年在沙洋交通子弟学校先后担任专职音乐教师、教导处教导员、总务处主任,1988年12月调入沙洋区文化馆,先后担任过群文辅导干部、办公室主任、副馆长,现任沙洋县文化馆馆长,中共文化联合支部书记。在社会活动方面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,荆门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,沙洋县音乐家协会主席,县文联主席团委员。
刘泽友同志从事群众文艺工作近30年来,曾成功组织、指导全县上万人参加的文化活动20多次,他足迹遍布全县13个乡镇的机关、学校、田间地头、村组农户。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工作经验,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,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。他撰写的《营造良好文化环境之浅探》、《农村文化方兴未艾》等6篇论文先后在省、市群文杂志上发表,并被《湖北文化研讨》作为优秀论文入选。创作的《我的爸爸妈妈最可爱》、《特油工人之歌》等十多首歌曲先后在省、市群文杂志《音乐铃》上发表。在历届市“农家乐”杯文艺比赛中,创作舞蹈《栗园情》、吹打乐《如今毛李变了样》等十多个作品在比赛中获奖。在湖北省第四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中,辅导的节目获省辅导一等奖。2002年5月,在湖北省少儿戏曲小品大赛中,参与组织、辅导的少儿京剧小品《捧猫记》一举夺得全部6项金奖。
一份辛勤,一份收获,党和人民给予了他较高的荣誉和评价。他先后被评为荆门市优秀少儿文艺工作者、沙洋区优秀共产党员、荆门市“五一工程”象山文艺工作者、湖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。2003年9月,获全国新世纪优秀人才奖,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,沙洋电视台、荆门市电视台分别作了专题报道,荆门日报以“沙洋人的萨克斯”为题刊发了其事迹。
徐红英,女,生于1962年9月19日,大专学历,中共党员,馆员职称。1982年10月参加工作,1982年至1990年在沙洋棉纺厂担任政工科长,1990年9月调入沙洋文化馆后,担任群文辅导干部、副馆长至今,现任沙洋县文化馆副馆长,中共文化联合支部委员。在社会活动方面系沙洋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,曾当选为沙洋县第一届党代表,荆门市第四届人大代表。
徐红英同志从事群众文艺工作以来,曾成功组织、指导全县上万人参加的文化活动20多次,成功辅导了参演的省、市文艺节目。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工作经验,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,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。获省奖的有:1993年辅导沙洋一小(现实验小学)的合唱《葵花朵朵向太阳》获全省中小学文艺汇演一等奖。1994年,徐红英参加省辖七市现代舞比赛拉丁舞铜牌奖。1997年参加省机关工委卡拉OK比赛获一等奖。获市奖的有:在荆门市历届“农家乐”杯文艺比赛中,创作的舞蹈《女儿红》、《村姑迷舞》、女声小组唱《溜溜歌》等多个节目获一、二、三等奖和优秀创作奖。培养的学生在荆门市体育舞蹈比赛中,获金牌、银牌、铜牌等十多枚。
朱淑兰,女,汉,生于1975年,1993年毕业于荆门市职业教育中心艺师专业,2001年毕业于沙洋师专成人教育艺体系,2001年任沙洋文化馆文艺辅导员主任,县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,县舞蹈家协会副主席。
从事群众文艺工作10年来,曾组织指导全县上万人参加的文化活动20多次,成功辅导了许多省、市获奖节目,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文化工作经验,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。1992年,舞蹈《洗衣娃》主演获全省“群艺奖”二等奖;1998年,舞蹈《三月雨》主演获荆门市“农家乐”杯文艺比赛一等奖;1999年,沙洋县赛歌会中,合唱《我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》担任编导指挥,获全县最高奖、合唱艺术奖;2002年,导演的戏曲小品《捧猫记》获湖北省第五届少儿戏曲小品展演六项金奖和优秀导演奖;2004年,导演的表演唱《哆来咪发唆啦嘻》获湖北省第二届邮政职工文艺汇演二等奖;2004年,导演的情景诗画《两地书——母女情》荣获全省劳教人员文艺调演一等奖;另外,还有《算、算、算》、《六朵花》、《局长到来前后》等获奖作品。
IT精英
李玉成,沙洋县电信局多媒体经营部主任。学历大专。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建设经验。2002通过了CISCO网络专业人员认证(CCNP认证),规划了沙洋电信局公众网(Internet)的拓扑结构,全程参与了沙洋电信局公众网的网络设备建设。独立完成设备数据的优化调测,提高了沙洋公众网的网络运行能力。
沙洋“五七干校”
1966 年5 月7 日 ,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给时任军委副主席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 , 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、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 。 这就是著名的“五七”指示。1969 年初,根据“五七”指示精神,全国人大、政协、最高人民法院、财政部、北京外国语大学、湖北省革委会机关、武汉大学等 40余个单位,选中沙洋创办“五七干校”。已逝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、社会学家费孝通、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、“文坛祖母”冰心,原财政部长项怀诚等 2万多知名人士、干部家属在这里劳动锻炼。 1972年后,沙洋“五七干校”先后解散。目前,保存完好的旧址有:位于小江湖监狱鸡鸣咀的“三高”(最高法院、最高检察院、公安部)“五七干校”;位于湖北省警官学校内的财政部“五七干校”;位于七里湖的北京外国语学院“五七干校”;位于范家台的 1357干校(全国人大、政协、统战部、八大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社会主义学院)。